什么是倾销
倾销是指生产商或出口商将商品以低于其正常市场价格或成本价的价格出售到另一国家的市场。这种行为在国际贸易中是常见的,有时甚至是合法的,但前提是它不损害进口国市场,不造成市场扭曲。倾销通常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况下:生产商面临过剩产能、寻求进入新市场、试图淘汰竞争对手或为了国家战略目的而进行的市场渗透。
倾销的定义
倾销的定义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在国际贸易法中,倾销被定义为一种不公平的贸易行为,它涉及到以下要素:
商品价格低于正常价值:正常价值是指商品在出口国国内市场的销售价格,或者是类似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公平交易价格。
出口至非市场经济国家:在非市场经济国家,由于缺乏市场价格数据,正常价值的确定可能基于替代国的价格或生产成本。
对进口国市场造成损害:倾销行为必须对进口国市场造成实质性损害,包括对国内产业的生产、销售、市场地位等方面的影响。
倾销行为是故意的:倾销行为通常被视为一种故意的行为,生产商或出口商明知其行为可能导致损害而故意为之。
突发性倾销的定义
突发性倾销是指一种特殊的倾销形式,它发生在以下情况下:
短时间内的大规模出口:突发性倾销通常伴随着生产商在短时间内向进口国市场大量出口商品,这可能导致市场价格急剧下降。
市场需求的突然变化:突发性倾销可能是由于市场需求的突然增加或减少,导致生产商无法在正常渠道中销售产品,从而转向倾销。
紧急情况下的倾销:在某些紧急情况下,如自然灾害、政治动荡等,生产商可能被迫倾销商品以减少库存或满足市场紧急需求。
突发性倾销的特点是其突然性和短期性,它可能对进口国市场产生即时且显著的影响。因此,对突发性倾销的认定和处理需要更加谨慎和迅速。
突发性倾销的认定标准
在认定突发性倾销时,国际贸易法通常遵循以下标准:
短期性和突发性:倾销行为必须是在短时间内发生的,并且是突然的。
对进口国市场的实质性影响:倾销行为必须对进口国市场产生实质性影响,如导致市场价格下降、生产减少或市场份额丧失。
倾销行为的目的:生产商必须具有倾销商品的目的,如减少库存、扩大市场份额或应对市场变化。
这些标准的目的是确保对突发性倾销的认定是公正和客观的,同时也能够保护进口国市场的利益。
应对突发性倾销的措施
面对突发性倾销,进口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保护本国产业:
反倾销调查:进口国可以启动反倾销调查,以确定倾销行为的存在和对本国产业的影响。
征收反倾销关税:如果调查结果表明倾销行为确实存在,进口国可以征收反倾销关税来平衡市场。
实施临时措施:在最终裁决之前,进口国可以实施临时措施,如临时关税,以防止倾销商品进一步损害本国市场。
谈判和合作:进口国还可以通过谈判和合作与出口国达成协议,以解决倾销问题。
通过这些措施,进口国可以有效地应对突发性倾销,保护本国产业的利益。
结论
突发性倾销是一种特殊且具有挑战性的国际贸易现象。它要求进口国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以保护本国市场。通过了解突发性倾销的定义、认定标准和应对措施,进口国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维护本国产业的健康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自醉美玉溪,本文标题:《突发性倾销定义:突发情况的主要特征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